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首页>>学习交流

首页

职校学生学习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添加时间:2021-08-04

职校学生学习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投入上,相较于教师投入,学生个人投入和学校投入质量较低

就学生个人投入而言,调查显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自评得分为3.28)。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职校生入学成绩较差,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职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低下,由此形成“基础差—厌学/学不会—基础更差”的恶性循环。就学校投入而言,学生反馈能从文体活动和经济援助等非教学事务性工作上获益较多,二者均值都超过3.6,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对于学校教辅资源利用效益并不高。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各类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上投入巨大,但是如何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让学生和教师真正能从中受益,值得反思。

(二)学习过程中,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交流、学习策略和学习应用上表现不佳

具体表现在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均值为3.47)、师生互动反馈频次较低(均值为3.21),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点进行理解、迁移和应用来深化学习的策略使用程度不高(均值在3.5左右),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解决问题的水平不高(均值为3.43)。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使用不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要分析学情,并依据学情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优化教学手段等,因而无法因材施教和以学定教。事实上,师生课堂互动和探讨的前提是学生能听懂教师表达的内容,然后是教师表达的方法以及师生共同构建的民主课堂氛围等。如何让教师教有所侧重、学生学有所得,师生教学相长、教学成效最大化,学情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已有研究指出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学习策略不应当成为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掌握学习策略对于职校生要求太高,学习策略也不好教。

(三)学习结果上,职校生在个人期望达成和能力发展方面差强人意

具体表现为,在期望达成方面,学生自评现阶段所学成果与自己的预期和父母教师等外在预期相距较远,均分不足3.2,勉强达到中等水平。而在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学生自评通过现有的学习,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较小,均值不足3.5。究其原因,可能但不限于:第一,职业学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教学目标难度偏大,效仿普通教育的做法,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推崇有难度和有深度的学习;不作区分,所有要求和目标“一刀切”;脱离情境,教学目标与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脱节,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降低。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智力因素较为看重,狠抓学生的知识获得和技能发展(专业课知识、通用知识、考试通过率和实训作品质量均得到较大提升,均值在3.6以上),而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后者对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缺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与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四)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质量内部各要素差异显著,存在教育公平隐患

调查可知,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各维度,包括学习投入质量、学习过程质量和学习结果质量,在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和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就学生生源地差异而言,在学习投入总质量上,城市和农村生源显著高于郊区生源;在学习过程总质量上,城市生源显著高于郊区生源;在学习结果总质量上,城市生源显著高于郊区和农村生源。究其原因,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投入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诸多不公平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城市垄断,城乡教育质量悬殊。就学校类型差异而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的学生,其在学习投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质量水平显著高于非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级重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在学习投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质量水平显著高于非国家级重点高职学校。究其原因,当前中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提升,为选拔出一批先行示范校,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扶强扶优”,对于优质和发达地区的中高职学校给予更多资源,由此引发马太效应,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分化严重,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机会,存在教育公平隐患。

二、对策建议

(一)激发学生内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等密切相关,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能动学习,提升学习质量。具体到操作层面,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兴趣驱动学生学习。调查显示,“个人兴趣”在职业学校学生众多学习动机中仅占14.1%,因此亟须引导学生发掘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职业学校教师可以以专业课教学为抓手,充分整合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的平台和资源,以职业教育课程的丰富性、情境性与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以成就驱动学生学习。调查可知,“习得职业技能”“寻找更好的工作”“升学”“考取资格证书”等成就动机在学生所有学习动机中占据主要比例。教师应以此为突破口,在实践教学中细化分解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在项目参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包括职业技能大赛等),在参赛过程中积累技能,获得成功体验;指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自主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等,进而获得成就体验;日常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攻克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习得合作意识和成就体验;引导学生与自身进行纵向对比,从自身的点滴进步中认可自我,获得成就体验。

(二)多管齐下追加学习投入

必要的学习投入是学生获得学业成就的前提条件。就学生个人投入而言,要同时兼顾课内投入和课外投入两个方面,不断巩固提升学习基础。在课内投入方面,做到常规课堂不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纪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认真听讲、高效学习;在课外投入方面,自主追加时间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就家长投入而言,需要加大对学生的支持。包括基础的物质保障,以及对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支持和精神鼓励。就教师投入而言,除了课业上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实训指导,还需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例如,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增加对专业、职业的了解与热爱,明晰职业发展规划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就学校投入而言,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充教学资源库等,为学生的学习投入创造更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另一方面,加大相关资源的开放和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设备,充分发挥各类软硬件资源的使用成效。同时坚持教育机会平等原则,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援助力度,做到精准扶贫,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三)严格把控学习过程质量

学习过程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直接要素,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把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质量。其一,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以教学问题和团体任务为契机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同时通过对话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其二,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杜绝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包括有选择地去注意、复述记忆、深加工、实践应用和反馈,同时能够做好计划、学会调节、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支持等。其三,及时反馈,加强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某一阶段的“知、情、意、行”,同时给予学生及时反馈,鞭策学生不断成长。其四,回归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见习实习为契机,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深化和迁移应用,不断创新挑战新的学习项目。同时总结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回到课堂互动探讨,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四)总结反思学习结果质量

学习结果作为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质量测评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了解学生实时学习状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目前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来看,学生自评在两个方面差强人意。其一,已有的学习成效距离外在教师或家长的期望、自身的期许都有较大差距。为此,一方面,教师应结合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基础厘定教学目标,同时帮助学生个体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确保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刻反思自身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和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需求,教学评价手段是否及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二,相较于知识与技能的增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为此,学校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的厘定,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合理分配资源缩小差距

合理统筹分配城乡、不同类型的中高职院校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其一,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在教育管理、教育投入和教师管理方面构建一体化制度。在教育管理方面,将教育管理主体从县级提升到地级市,由市级政府统筹分配全市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人、财、物资源;采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的相关问题,确保随迁子女入读机会公平。在教育投入方面,尽力缩减城乡职业教育投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办学条件标准,确保乡村(郊区)的职业教育基础硬件设备达标,同时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城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教师管理方面,城乡教师的招聘、培养、晋升、考核在同一市域内按照统一标准执行。其二,树立职业教育公平原则,对不同办学实力的中高等职业学校重新配置资源。短期来看,为鼓励优质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先行示范探索,在各项资源投入上有所倾向本无可厚非,但也应当重视此举可能导致的马太效应。因此当各类“扶强扶优”计划(例如优质校建设、示范校建设、“双高计划”)等在实施中有所成效时,一方面,要鼓励办学成效显著的中高等职业院校推广办学经验和模式以供其他办学能力较弱的院校借鉴学习,推进优质校和办学能力较弱的职业学校的结对帮扶,促进优质办学资源的流通共享;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手段宏观调控职业院校的资源分配,尽可能让办学质量薄弱和欠发达地区的中高等职业学校获得更多的补偿性资源,包括师资建设、课程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全面提升其办学能力。(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