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首页>>学习交流

首页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添加时间:2021-08-04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厘清课程思政概念、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能力和综合思政素质,构课程思政的教学新体系,增强课程育人与教法育人的本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

一、增强课程思政教师的综合思政素养

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一支综合思政素质高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这支教师团队是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以专业课教师为协同而形成的通力合作、缺一不可的有效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表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实施,事关课程思政改革的质量。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和育人能力不高,成为阻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进程的两大因素。因此,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以及综合思政素养。

1.1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立人的关键在立德,育人的关键在育德。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也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的途径是:第一,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还要关爱教师,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第二,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和学习。通过学习伦理学、教育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能力。第三,教师要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参加献爱心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加入社会“被关爱”实践活动中,在爱和被爱的社会体验中提升仁爱之心,这是人之“大德”,关键是将实践中获得的仁爱之心或“大德”外化为自身的德行,“以德施教”。第四,教师要关爱学生。在关爱学生的实践中升华教师的优秀思想品德,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的管理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爱的温度和力度,从而成为学生立德的示范。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重“言教”更重“身教”,二者相得益彰、相互统一的好老师。

1.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挖掘课程中思政资源的能力,以及能够将思政资源巧妙融入专业课中的技巧。当前,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关键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做好课程思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应主要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下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加强形势与政策学习,提高政治敏锐性。联系国际国内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际,深刻把握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不断学习中培养政治敏锐性,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三,立足中国实际,重点加强“四史”学习。“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对“四史”的学习,能够认识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产生并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逐渐实现强起来的科学思想武器;能够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能够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共识,并将这些共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加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增强课程的育人效果。

1.3参加社会实践研修,提升课程思政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研修本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专业课教师综合思政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时组织专业课程教师利用节假日,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修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基层党建模范乡镇、社区等地开展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亲自感受和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让教师增强感性认识,深入了解社情、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资料和素材,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根据专业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采取自觉自愿参加的原则,切不可强摊硬派,否则适得其反。

二、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新体系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必须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新体系。课程思政的教学新体系必须注重价值引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2.1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任何课程中都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哲学思想、精神内涵、价值观等思政元素,都具有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高职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必须深挖专业课程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注重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更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心,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引导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科学统一,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就美好的未来。

2.2以培育职业素养为重点,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新体系中,必须以培育职业素养为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而言,第一,根据专业特色和优势,围绕职业素养,深挖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助、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实现德智技并举;第二,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或职业中,深挖其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比如专业或行业的发展史、富有正能量的传奇人物的从业故事,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不但可以增加专业课的人文思想和可读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或行业的了解和兴趣,增进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同时,在专业课堂里适当嵌入富有正能量的传奇人物故事,不仅可以激活学生课堂学习、研讨的氛围,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成长的正能量,滋养自身的成长,并对学生日后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中,不能将鲜活的“职业”置于“视而不见”的境地,应该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是职业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

2.3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工匠精神,首先倡导的是“一种劳动精神”。高职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旨在提倡劳动光荣的价值观,追求“精益求精、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新体系中,必须结合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功底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与“劳动精神”有关的思政元素,引导高职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在实习实训中,引导学生向岗位上的优秀师傅学习、向行业中的大国工匠学习,培养高职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高职学生追求“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

三、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是要“得法”。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必须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性质、专业的特色、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学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具体而言,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有传统课堂上的面对面的讲授法、手把手教学做的实践训练法,还有富含现代科技的教学方法,比如微课、慕课、虚拟现实课等。

3.1课堂讲授法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采用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讲授法,以及手把手教学做的实践训练法,可以让学生在面对面的教育教学中感知温度、感悟情怀、升华思想。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不足就是受时空的局限,无法实现实时的教育教学活动。

3.2现代教学方法

富含现代科技的教学方法有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虚拟现实课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鸿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方法的育人功效。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史的教育教学中,改革开放之前的“老物件”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但是当前在校生都是“00后”的新生代大学生,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和理解过去的老百姓怎么能用这样的“老物件”生活,也无法想象和理解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我国物质匮乏年代人民的生活状况,这就使教育效果受到限制。但是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实现“穿越”,让学生在虚拟现实教学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同时现代科技本身也具有很好的现实育人功能,可以使学生在使用或体验先进的科技中,启迪思想、塑造价值、传播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科技强国意识。

3.3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演讲、朗诵等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角色的意义和价值;在朗诵中,感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在演讲中,升华自己的家国情怀等。

教学方法的选用需要注意3点:第一,要把握“度”。“创新”教学方法,并不是“越新”越好;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也要掌握好“度”;第二,要体现实践性。高职教育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色,以及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等特点,课程思政在选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少用说教式的教学法;第三,避免娱乐化。(节选自《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