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首页>>学习交流

首页

高职教师提升混合式教学能力的策略

添加时间:2021-08-04

高职教师提升混合式教学能力的策略

在当前信息化支撑的混合式教学的背景下,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迫在眉睫。通过调查发现,广大教师也有提升自身混合式教学能力的强烈愿望。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学校和广大高职教师共同努力,认清现实,改变观念,仔细分析影响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改进办法并付诸实践。

一、适应信息化教学,强化教师混合式教学理念

在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浪潮下,在今年遍及全国的各种信息化教学应用大实践的场景下,以混合式教学为背景的教学改革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上下流通”式改革。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尝试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设计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完成混合式教学过程。个体的元认知决定了个体对外界的认知,而认知决定了行为,教师潜意识里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同感和知识储备决定了其混合式教学能力的提高程度。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学习本科院校大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关于混合式教学改革趋势和方向的专题报告,开设专栏、线上讲座、视频广告、有奖问答以及优秀成果展示等各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引导高职教师认识到信息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趋势和优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并使其产生荣誉感、成功感、危机感和急迫感,进而改变其教学理念。

二、开展多元化教学培训,加强指导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覆盖率已经很高,但是绝大部分高职教师依然感觉不满足,这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与海量信息资源的狂轰乱炸密切相关,对外界的新技术什么都想学却什么都不能真正学会,进而自我放弃。不同教师个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储备、年龄层次甚至对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其实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单一模式的培训机制,是无法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持续推广和实施,采取多元化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势在必行,应采取项目专题化、小组合作化和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以增强高职教师信息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设立在线平台应用、软件应用、职业化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资源建设、线上互动技巧、线下资源优化、过程监控与考核等多个专题让教师有选择地选修。组织专家团队直接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直接利用混合式教学法对高职教师开展关于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学习培训,确保教师感同身受,身体力行,对教师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并保证专家团队后期能为教师提供各种线上线下指导,而不仅仅是培训结束就算完成任务。此外,利用微信、微博、钉钉等工具及时推送分享形式各样的有关身边同事的混合式教学法优秀经验也是一个好方法。

三、做好教学能力测评,完善激励机制

对高职教师开展公平公正的混合式教学能力测评有两项重要的措施不可缺少。第一是建立科学、完整、获得广泛认可的混合式教学能力评价标准。该标准必须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特点,环节和内容设立不同的权重,且权重的设定要因势利导和预先公开。一般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进行测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建议最终指标分不宜过细。第二是建立公信力良好且经验丰富的测评专家团队。团队成员中非利益方的校外专家应不少于50%,测评程序要经得起考验并及时优化,既要考核教学资源的数量,也要随机或全部考核教学资源的质量。此外,在线教学平台布局、实际应用数据、互动情况与及时回复率、学生使用的熟练程度、学生的评议等一系列指标必须能量化考核,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支撑的评估报告并公开,且数据要有可比较性。学校需要对于教师在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给予足够的认可和体现,教学工作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有明显的提高。提高的数量必须得到专家测评团队、混合式教学实践团队以及坚持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代表的共同认同,坚持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才能既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进步,又避免一窝蜂式的混乱发展。此外,针对团队绩效的内部考核也必须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团队成员之间对标准和最终个人工作量的确定也必须达成共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改革团队的管理也需要持更柔性的态度,针对优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奖励还需要和个人评优、职称评定、晋升、嘉奖乃至先进典型等挂钩。上述这些举措必须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被广而告之,才能激发全体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热情,尤其是广大中青年教师。

四、建设智慧校园,完善软硬件设施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推进线上教学的基石是有强大的网络支撑和校园内无死角的信号均匀覆盖,必须保证学生在进行线上学习时的信号畅通无延迟。在线平台功能要不断完善、操作要方便易懂,沟通要通畅及时,信息传达要准确丰富。通过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阻碍信息化教学推进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不达标,直接影响师生的体验。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升级,建造新型的智慧教室,确保教师能在智慧教室中自主划分功能区域,实时进行即时通讯、资料检索和数据下载。教学内容能多角度自由呈现,仿真演示。情感感知能快速管理,有效实现本地和远程的无缝衔接,人与环境的自然交互等。(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年第2期)